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部落格

2015-05-05 15:25

雷火神灸與婦女痛經

雷火神灸與痛經

 

中醫認為:

是婦女經期或經期前後,小腹及腰骶疼痛不適,甚至劇烈疼痛難忍,隨着月經周期發作稱為「痛經」。並認為本病是因為寒凝、血瘀、氣滯,致月經運行不暢,脈絡阻塞不通而致病。經前痛者多為血瘀氣滯,經後痛者多屬虛寒凝結。

 

  1. 病因:多因與情志、寒濕有關,痛經分為熱痛、寒痛、血虛痛。
  1. 與情志有關:由於人的懮思悲恐,致使肝氣郁結,可傷肝氣,肝氣郁結,氣機運行不暢,形成氣滯,氣滯則血瘀,導致經行不暢痛經;肝郁不舒,肝不能統血,可形成血虛,胞絡失養,經血不足,亦可造成經行不暢而痛;恐則傷腎,腎精耗損,又可因肝腎不足,經血耗損,胞脈仍可失於濟養,而經後胞宮血海空虛,仍可作痛。
  2. 與寒濕有關:久臥濕地,被濕邪侵入胞中;喜歡寒冷之物,寒涼之邪,傳於胞中,經血被寒濕凝結,運行不暢,不暢則痛。

 

  1. 症狀:經前腹部脹痛,多屬濕証,為氣血瘀滯。小腹脹盛於痛,多屬氣滯;痛盛於脹,多屬血瘀;或時痛時脹,也為氣滯,持續疼痛不止,亦為血瘀;經後疼痛,多為血虛証;或喜按也為虛証;拒按壓為實証;絞痛得熱而安為寒証;刺痛得熱疼痛加重為熱証。

 

西醫認為:

凡在經期前後或在經期中,發生腹部疼痛或其他不適,以致影響生活及勞動者,稱為痛經。痛經的分類及其間的劃分至今仍不統一,暫且按原發性與繼發性分,而對兩者的含義略加修訂。原發性痛經指經過詳細雙合診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

 

  1. 病因:目前尚未十分明瞭,下列因素可供參考:
  1. 全身方面的因素:祖國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月經期間身體抵抗力減退,易受六淫七情侵襲,如抑郁傷肝而致氣滯血瘀;寒邪停滯沖任,與血相結而致經血凝滯;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胞絡無所滋養,均可引起痛經。目前,一般亦認為在原發性痛經中,精神因素佔重要地位。這些因素包括精神緊張、抑郁、恐懼、情緒不穩定等,甚至有的人認為原發性痛經完全是精神因素引起的。

 

  1. 卵巢內分泌方面的因素:認為痛經可能與內分泌有關。因為痛經多發生在有排卵周期者,而在無排卵周期或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引起的子宮出血極少痛經。雖然不少人曾經發現雌激素或孕酮作用過盛或不足都可能引起痛經,但到現在仍然不能用一種明確的內分泌紊亂來解釋它。

 

 

  1. 子宮方面的因素:1. 子宮肌痙攣,此種情況最多見,認為痛經是由於子宮肌痙攣導致組織缺血而引起,特別稱為痙攣性痛經。這與發生於身體他部的因血管痙攣或阻塞而引起的痙攣性疼痛相似。實際上是一種子宮肌疼痛。2. 子宮峽部張力增強。正常情況下,在子宮頸、體之間解剖學上並無括約肌存在。但多數人認為這一區域肌纖維的分布與排列具有括約肌功能。3. 子宮過度傾屈、頸口狹窄等:造成經血流通不暢而引起痛經。4. 膜性痛經。當子宮內膜整塊排出時,子宮收縮增強或不協調收縮引起痛經。5. 子宮畸形。常有痙攣性痛經。有時痛經發生在單側,可能因經血排出受阻,引起子宮痙攣性收縮。6. 新近報告痛經患者月經血中前列腺素含異常增高,已知在孕激素影響下的分泌期子宮內膜能合成內原性前列腺素F2a。

 

  1. 臨床表現:一般在開始行經的頭1-2年常症狀或但有輕度不適。嚴重的痙攣性疼痛多發生於初潮2-3年後的青年婦女。劇烈腹痛大多於月經來潮即開始,歷時約半小時至兩小時,常為陣發性絞痛,劇烈時患者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發涼、惡心、嘔吐甚至暈厥、虛脫。在劇烈腹痛發作後則轉為陣發性中等度疼痛,經12-24小時漸漸消失,亦偶有需臥床2-3天者。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內前側,但絕少延伸到膝下或腿後部。婚後或分娩後可能自行消失。

亦有部份病例在月經前1-2天即有下腹部疼痛不適或腰骶部疼痛,在月經臨來前或出現月經時才發生劇痛。由於主觀感覺很難衡量疼痛嚴重程度,臨床常以有無嘔吐、暈厥,是否能堅持工作或必須臥床等作為判斷標準。

痛經除並發上述惡心、嘔吐等腸胃症狀外,有些病例還可能發生便秘、腹瀉、結腸脹氣及回腸或降結腸等痙攣性疼痛。由於疼痛位於右髂窩而偶有誤為闌尾炎或左側附件病變而施行手術者。有時還可能伴有膀胱激惹症狀。

 

雷火神灸治療

灸療部位:小腹、骶髂關節部;穴位:關元、氣海、曲骨、三陰交、足十趾沖、足三里、腎俞。

 

灸語:痛經是由於肝郁氣滯,肝腎不足,寒凝血瘀而致。治則以疏肝理氣、祛寒除濕為主。胞絡血熱毒致經痛,以祛熱解毒,灸曲骨、三陰交、足十趾沖,可以清熱涼血止痛;灸寒凝氣滯血瘀,以活血化瘀,祛寒除濕為主,溫灸小腹及骶髂關節時間兩處各不能少於15分鐘,就能溫通胞絡,祛寒除濕;灸關元、氣海、足三里,加強活血化瘀,胞絡氣血疏通,通則不痛;血虛痛灸小腹及骶髂關節部,各灸10分鐘,能使胞絡、經脈柔軟弛張、易於接納濟養,灸腎俞、關元、三陰交、足三里,能調節臟腑,陰陽調和,經血充足,濟養胞絡,胞宮氣血營潤,經絡舒暢,痛則止。

 

以上內容,只供參考,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性別、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建議您,若有任何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

 

參考文獻:雷火灸療法

2014-11-03 13:10

高武灸法理論

高武灸法理論

 

高武,明代,今浙江人,著有《針灸聚英》。高氏在書中結合臨床經驗對《素問》以來著作中提出的禁灸穴發表了看法,提出禁灸穴歌「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啞門及風府,天柱素髎臨泣上,睛明攢竹迎香數,和髎顴顴絲竹空,頭維下關與脊中,肩貞心俞白環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榮淵液並鳩尾,腹哀少商魚際位,經渠天府及中沖,陽關陽池地五會,隱白漏谷陰陵泉,伏兔髀關委中穴,殷門申脈承扶忌」。同時對灸壯數的多少進行了表述。《針灸聚英‧卷三‧艾炷大小》曰:「《千金》云: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炷如雀糞。《明堂下經》云:凡灸欲炷根廣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氣不能達,病未能愈,則是艾炷欲其大,惟頭與四肢欲小耳。……艾炷若大,復灸多,其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腳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失精神,又加細節,令人短壽。王節齊曰:面上艾炷須小,手足上則可粗。」由此可以看出,高武對灸量及壯數多少均有要求,至今仍具有臨床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灸法醫鑒

以上內容,只供參考,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性別、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建議您,若有任何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

2014-06-30 10:38

楊上善灸法理論

 

楊上善灸法理論

楊上善,隋唐時期醫學家,撰有《黃帝內經太素》、《黃帝內經明堂》,詳細地注釋《內經》、注解《明堂》。他首次將人體所有經穴按十四經的循行順序排列,第一個將《黃帝明堂經》中的349個腧穴的穴名意義作全面的解釋。不但如此,他還對灸療學的理論與應用做了深入的闡述。

 

  • 灸、針、藥並重
  •  

 

  • 視火針為灸法之列
  •  
  •  

 

  • 警灸量多寡之弊
  •  

 

  • 倡助灸保健、寓磁療之源
  •  

 

  •  

以上內容,只供參考,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性別、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建議您,若有任何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

2014-06-27 13:27

孫思邈灸法理論

孫思邈灸法理論

孫思邈作為一個在中國醫學史上頗有影響的醫家,對灸法的應用和發展也有傑出貢獻,在灸法理論的研究方面。他認為灸法不但可治病、防病,也可測病。在灸術的運用上,他對灸壯多少、艾炷大小、艾灸刺激強度都有詳細闡述,並且知常達變,靈活變通。此外,他對一些特殊灸法也富有創見。孫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唐以前醫學各科的成就。他重視醫德,專論大醫習業、大醫精誠,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助於此。」擅長針灸,提出針法、灸法、藥物因病而施的主張。

 

  • 針灸藥物並施
  •  

 

  • 認為灸宜權變
  •  

 

  • 熱病施灸

灸法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的作用。臨床主要用於虛証、寒証,而孫氏將灸法用於治療熱証,每獲良效,以強調辨証論治的重要性。1. 痈疽施灸:《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痈疽癤腫,游毒熱腫,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2. 臟腑實熱:《千金翼方》卷二十七:「陰都,灸隨年壯,主小腸熱病」。3. 狂症:《千金要方》卷十四:「狂瘋罵釋撾人,名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白際各一壯」。4. 瘧:《千金翼方》卷二十七:「灸一切瘧,尺澤主之」。5. 溫熱症:《千金要方》卷十:「巨闕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壯,主馬黃、黃疽、急疫等病」。6. 陰虛內熱:《千金翼方》卷二十八:「消渴口乾,灸胸堂五十壯」。

 

  • 預防傳染病
  •  

 

  • 看脈用針灸
  •  
  •  
  •  

 

  •  

以上內容,只供參考,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性別、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建議您,若有任何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

2014-05-10 10:45

間接灸之隔姜灸

間接灸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材料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稱隔物灸。通常以生姜、大蒜等一類辛溫芳香的藥物作墊隔,具有加強溫通經絡的作用,又不使艾火直接灼傷皮膚。間接灸的種類很多,其名稱通常隨所墊隔的物品而定。如以生姜間隔者,稱隔姜灸;用食鹽間隔者,稱隔鹽灸;以附子餅間隔者,稱隔附子餅灸。間接灸具有艾灸與藥物的雙重作用,加之本法火力溫和,患者易於接受,而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科疾病。

 

隔姜灸

隔姜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姜片而施灸的一種方法。在明代的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在明‧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亦有載述。現代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藥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施灸法

選取新鮮老姜一塊,沿生姜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0.5cm的姜片,大小可據穴位部位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針穿刺數孔。施灸時,把鮮姜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綫香點燃艾炷進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時,微微提起姜片,或者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壯,灸處出現汗濕紅暈現象而不起泡為度,患者又有舒適感,每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適應証

隔姜灸法具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作用,所以一般對外感表証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風寒濕痺、腸胃症候和虛弱病証均可採用。如嘔吐、泄瀉、脘腹隱痛、痛經、遺精、陽痿、早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關節酸痛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注意事項

  1. 隔姜灸用的姜應選用新鮮的老姜,宜現切現用,不可用乾姜或嫩姜。
  2. 姜片的厚薄,宜根據部位和病証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証,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 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泡,須注意防止感染,處理方法可參照無瘢痕灸法。
  4. 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乾毛巾輕揉敷之,使其汗孔閉合,以利恢復。

 

 

按語

生姜別名姜根、百辣云、勾裝指、因地辛、炎涼小子,性味辛溫,入肺、脾、胃經。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祛寒、補氣、平喘的作用。常用來治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姜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姜辣素等多種成份,具有解熱、鎮痛、抗炎、鎮靜、催眠等作用,能消炎、散熱、發汗、緩解流鼻涕等感冒症狀。所以隔姜灸對一般風寒濕痺、腸胃症候和虛弱等病証均可採用。

 

參考文獻:灸法醫鑒

2014-04-28 13:41

大麻在古代已用作法

在非艾灸中有一種名為麻葉灸,在《串雅外編》、《千金要方》都有記載,是以大麻的葉和花作炷施灸,主治瘡瘍、痔瘡等。

 

施灸法

  1. 制炷:農曆五月五日採摘大麻葉,放陰涼處風乾,農曆七月七日採摘麻花,放陰涼處風乾,將麻葉和麻花各等份,搗爛做成灸炷。
  2. 點穴:施灸之前先要點定穴位。患者體位應保持平直,處於一種舒適而又能持久的位置。讓患者暴露灸穴,取準穴位,並作記號。點好穴位後,囑患者不可隨意變動體位。
  3. 置炷:用少許蒜汁或油脂先塗抹於待灸穴皮膚表面,然後,將灸炷粘置於選定的穴位上。多用中、小灸炷。
  4. 燃炷:用火點燃灸炷尖端。如為中等灸炷,待燒至患者稍覺燙時,即用鑷子夾走,另換一壯;如用小灸炷灸,至患者有溫熱感時,不等灸火燒至皮膚即移走,再在其上放一灸炷,繼續按上法施灸。
  5. 療程: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5-10壯,7-10次為一療程。

 

適應証

麻葉灸在臨床上主要適用於治療瘰癧、瘡瘍、痔瘡等。

 

注意事項

  1. 麻葉灸灸炷的大小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綠豆大為宜。具體治療時須因人因病而宜。
  2. 一般情況下,麻葉灸後,灸處出現紅暈,如出現小水泡,不須挑破,禁止抓搔,應令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注射針具吸去泡液,用甲紫藥水塗抹,均不遺留瘢痕。
  3. 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乾毛巾覆之輕揉,使其汗孔閉合,以利恢復。
  4. 施灸時謹防暈灸,若有發生,則應積極對症治療,可即用艾條灸兩足三里穴。

 

按語

大麻是我國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我們的祖先至少在5千多年前就用大麻纖維織「葛布」了。大麻原產黃河流域,公元前經中亞傳到歐洲及世界各地。因此,國外稱大麻為漢麻。大麻屬桑科,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莖基部圓形,中、梢呈方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圓錐狀,雌花序球狀或短穗狀;結瘦果,卵形有棱,種子深綠色。雄株細長,纖維多,質佳且早熟。早在2世紀時,東漢崔就指出大麻有雌雄株之別。雄株叫牡麻,雌株稱子麻。麻葉,為桑科植物大麻的葉,味辛,有毒。麻葉灸是用大麻的葉和花做成炷以施灸的方法。唐《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將大麻花與艾葉等分合搗作炷,灸瘡上百壯。清《串雅外編》載:「麻葉灸,治瘰癧,七月七日採麻花,五月五日採麻葉,搗作炷圓,灸瘡上百壯」。麻葉灸,有漪腫散結,生肌斂瘡的作用,主治瘡瘍、痔瘡等。

 

參考文獻:灸法醫鑒

 

以上內容,只供參考,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性別、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建議您,若有任何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

2014-03-24 12:17

耳穴的特點和優點

耳穴的特點

與其他系統的穴位比較,耳穴具有以下一些顯著特點。

  1. 耳穴在耳廓分布表淺:耳穴都分布在耳廓皮膚的表層,所處的位置都比較淺。而其他系列的穴位,如經絡穴位、手足全息穴,它們有的在肌肉層,有的在骨膜層,很少在皮膚表層,有些穴位甚至深達皮下兩寸多,按摩力度很難達到。耳穴則不同,由於它都在皮膚表層,輕輕一碰,就能觸及穴位。
  2. 耳穴信息反映的顯性率高:人體內部各器官組織的生理、病理信息,在局部(手、足、鼻、耳等)都有反映,但反映有顯有潛,耳廓反映身體內部信息的顯性率最高,發現與整體對應的信息點(全息穴)也最多,但標準化耳穴就有89個。
  3. 耳穴的對應性強:體內器官組織病變,很快就會在耳穴出現反應。這種病理反應不但出現得早,而且有多種形態。普遍的是對應的穴位壓痛敏感、皮膚的是對應的穴位壓痛敏感、皮膚導電率下降,有的還會出現皮下結節,以及皮膚的變色、變形。如胃出血患者,在耳穴胃區往往會出現紅色斑點;慢性扁桃體炎患者,在耳穴扁桃體區常見有白色斑點;頸椎骨質增生患者,在耳穴頸椎區會有結節狀隆起。

 

耳穴療法的優點

耳穴療法的優點很多,主要表現在:

  1. 耳穴的分布有規律,易學、易記、易用:耳穴的穴位名稱基本上都是以人體身上的生理名稱命名,如肝穴、胃穴、心穴、肺穴等。這些生理部位名稱大家都比較熟悉,加上耳穴的分布、應用都很有規律,容易學、容易記,也容易用,如肝病找肝穴、胃病找胃穴,一學即用。
  2. 穴位敏感度高,療效好:耳全息穴都是相關器官、組織的信息點,與體內相關器官、組織的對應性強,刺激耳穴,調節的力度大,健身祛病的效果好。往往用少量穴位,就會達到顯著效果。它特別擅長於止痛,過去我們用耳穴針刺麻醉,進行胃、闌尾、甲狀腺等手術,一般只用4-5個穴位,大多數患者都有效;對於牙痛、胃痛、膽絞痛,穴位找準了,往往用一個穴位就能止痛。曾有一個膽絞痛患者,我們只在他耳穴「胰膽」的病理反應點上按壓兩分鐘左右,症狀就基本緩解。
  3. 信息點多,應用面廣:由於體內器官組織信息在耳廓反應的顯性率高,耳穴數量眾多,應用面也廣,可以治療或輔助治療多種疾病。
  4. 刺激手段多:耳穴都在耳廓皮膚表層,不但敏感,而且容易刺激,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多種刺激手段。如則膏、壓丸、貼磁、手法按摩、針、灸、放血等,很方便。手法按摩用力也不多,很適合老年人。
  5.  
  6. 耳穴與其他療法協同作用強,可與其他療法聯合,形成強大合力:據稱在國內醫院,某天急症室有一個中毒性休克患者,經多位醫師會診用藥搶救,血壓總是上不來。後用耳穴療法,在患者耳穴扎了三針,患者的嘴唇很快泛紅,血壓逐步恢復到正常。許多人都說耳針的功效,這是耳針和藥物的協同作用,是刺激耳穴激發細胞活力與藥物共同起的協同作用。
  7. 耳穴療法有「多病同治」的功效:臨床上曾見有些患者在治療牙痛時,發現原有的鼻出血會逐漸好轉;有的患者反映,在治療便秘過程中,失眠症狀有了很大改善等。這些都是因為刺激耳穴可激發、調動人體抗病力潛能,既有特異性又有非特異性;同時刺激耳穴對增強機體自穩功能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  
2014-03-21 11:49

耳穴如何祛邪治病

耳穴祛邪治病,強身健體的機制

耳穴療法確有祛病強身的功效,但對刺激耳穴祛病強身的機制,卻存在多種說法。不同理論體系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說法。多家不同理論觀點的「爭鳴」是好事,它有助於推動耳穴療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對於耳穴療法的機制,「爭鳴」的理論主要有傳統醫學的經絡學說、現代醫學的神經學說,以及全息學說、信息激潛學說。

 

經絡學說

我國傳統醫學的經絡學說認為:人體有一個經絡系統,它的主要內容為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和十五絡脈。「經」指經脈,是主干;「絡」指絡脈,是分支。經脈和絡脈共同構成經絡系統。每條經絡都有自己的循行部位,它們縱橫交叉地分布於全身。

經絡學說認為:經絡是「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的通路,人的全身通過經絡把各個器官組織連成一個整體,以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經絡還具有疏通氣血、營養全身、調節機體各種功能的作用。也就是說,人體氣血的運行、內臟功能的發揮、臟腑之間的相互維系、內臟與體表官竅的聯絡等,都借經絡為其通道。經絡既是信息通道,又是能量通道,必須暢通,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黃帝內經》指出:「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有一句傳統名言稱:「不通則痛,通則不通」,意思說:經脈不通,則生病痛;經絡通,則無病痛。古代醫書說:「十二經脈皆上絡於耳」、「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是說耳與全身經絡相通。

現代醫學實驗也顯示:刺激某些耳穴,在經絡敏感人身上出現循經傳導。因此,經絡學說認為:耳穴療法祛病強身,就是通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而起的作用。

 

神經學說

現代醫學的神經學說認為:刺激耳穴是通過神經反射而起的作用。

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及遍布全身的神經組成,分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即內臟神經系統)三個部份。神經系統在人體中處於主導地位。

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綜合分析從全身各個系統來的信息,並向全身各部份發出指令。

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形式。是指機體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內環境和外環境的變化作出有規律性的適應性反應。

耳廓有眾多的神經分布:在耳廓的皮膚中,分布着游離縱狀感覺神經末梢、毛囊感覺神經末梢及環層小體;在耳廓軟骨中,分布着單純型和複雜型縱狀感覺神經末梢及環層小體;在耳肌及肌腱中存在有單純型和複雜型縱狀感覺神經末梢等。因此,神經學說學者認為,刺激耳穴祛邪強身,是通過特定神經反射而起的調節作用。

 

全息學說

全息生物學學者認為,全息信息點(穴位)與整體對應部位的生物學特性相似,刺激耳穴是通過淋巴系統產生特定免疫反應,是特定抗體起的作用。

淋巴系統是循環系統的一個組成部份,包括淋巴管、淋巴結、扁桃體和脾臟。它有制造淋巴細胞、吞食侵入人體內的微生物、產生抗體等重要功能。

這些學者認為,「有相當大部份疾病是由於免疫抑制即對疾病抗原免疫反應力低下才不能痊愈的。如果去除免疫抑制,疾病就會得到治愈」;他們認為,對同名信息點(穴位)的刺激,會激發機體的新的自身免疫反應,產生抗刺激部位抗體,通過血液循環的體液通道傳輸,能影響中止機體對病灶部位的免疫抑制,使疾病得到痊愈。

 

信息激潛學說

信息激潛學學者認為刺激耳穴是通過激發激活體內抗病力潛能起的作用。

信息激潛學說的基本點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 人體具有強大的抗病力(防禦力、調節力、再生力、癒合力)。一位英       國科學家曾稱:「人體所使用的能力,只是人體所具有能力的2%-3%。」
  • 人體具完善的信息傳遞系統。
  • 適度刺激可以激發人的抗病潛力。

 

參考文獻:圖解耳穴療法

2014-03-04 12:59

易筋罐療法工作坊現正招生

克痛之星 果效神速

易筋罐療法工作坊

易筋罐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對於疼痛之所以有效,主要通過易筋罐技術鬆解皮膚下的肌筋膜,緩解各種不同病種、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末稍神經張力過高或神經卡壓。所謂:「痛則不鬆、不鬆則痛」的發病機制。易筋罐有助於解除肌肉軟組織的粘連,滑利關節,減少疼痛;有助於鍛煉肌肉,增強體質,減少急性損傷。本法具有行氣活血、疏筋活絡、解痙止痛的作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果效神速!

運用硅膠拔罐使筋膜放鬆,比傳統拔火罐更安全、易用。對運動系統的損傷及內科病症有顯著功效。

內容:

易筋罐療之原理

易筋罐之使用技巧

易筋罐療法的好處

如何處理運動系統損傷及內科病症

 日期:2014年4月4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七時至九時半

地點:喬康艾灸養生館    查詢:26688460 曾先生

名額:10位

費用:150元

2013-04-24 11:29

談談灸感

何謂灸感


        灸感,是被施灸時自我所感知的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經氣反映的現象稱之為灸感。灸感的發生是在艾火物理與藥理的雙重作用下,使體內的經氣 被艾火激發和推動,經氣在運行的過程中與病灶的邪氣相搏,和邪氣外瀉而引發的一系列灸感現象,這些現象是艾火循環和經氣與病氣自身真實存在的體現。灸感的 發生與否直接會關係到灸療效果的好壞。

        灸感的分類
       
        灸感所表達出來的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九種現象,根據不同階段時間施灸所表達出的不同作用可分三類。

        第一類艾火循經:溫熱是施灸時第一階段出現的動態灸感,是艾火自動循經促使氣血升溫、循環運行的良性反應。因為火屬於動性,有走竄的功能,所以艾火循經所 表現出的溫熱灸感也是動態的、多樣性的,具有透熱、傳熱、擴熱三種形態。透熱,艾火的溫熱之氣會沿肌體的表層向深層穿透,具有灸前透後、灸後透前的作用; 傳熱,艾火的溫熱之氣會沿一定的經絡或方向遠端傳遞,具有灸上傳下、灸下傳上的作用;擴熱,艾火的溫熱之氣會沿身體的一點向周圍擴散,有灸一點擴一片的作 用。這三種溫熱形態的灸感出現,客人會感到溫暖舒適,病感減輕。

        第二類正邪相搏:艾火循經:麻、脹、酸、沉、痛是施灸時第二階段出現的靜態灸感,是體內正氣與邪氣作鬥爭的正常反應。當艾火循經出現溫熱灸感時,會激發促 使體內的氣血運行,遇到病灶的邪氣時就會發生激烈的鬥爭,造成經脈、筋肉等組織緊張,致使氣血循環發生波動,從而會在病灶或病灶所屬的經絡出現,麻、脹、 酸、沉、痛的靜態灸感。這種灸感的出現,表明了體內正氣的生成和邪氣相鬥爭的開始。

        第三類邪氣外出:風、涼、寒是施灸時第三階段出現的動態灸感,是體內正氣強而邪氣弱,邪氣被排出體外的良性反應。當艾火持續不斷的熏灼相應的穴位,就會使 氣血加速循環而增強正氣,將病灶或所屬經絡裡的病邪之氣排泄出去。會在相應的部位出現一絲絲寒涼的風氣陣陣的排除。表明了體內的正氣開始將邪氣排出體外。

       

 

灸感的引發
        引發灸感的存在和出現,必然受到環境,手法,病理,時間,個體等諸種條件和因素所影響。

 1.剌激量

著灸時必須使火力均衡持續,並達到一定的作用量,方能出現灸感與感傳過程的各項基本規律。如使火力中斷,則已經出現的感應也就有減弱、退縮而至消失。一般 地則是剌激越強,時間愈長,剌激次數愈多,則感傳愈易出現。但有時也見有剌激的強度並不大,時間不太長,也能出現循經感傳,在感傳遲緩難以出現時,雖加強 剌激,感傳也是十分遲緩或難以發生。
2.個體素質
   個體素質的不同,這對灸感有著十分明顯的關係。在正常人之中,灸感因人而異,因而才有“經絡敏感人”之說。個體因素的不同,也有明顯的區別。如同一性別, 相等的年齡與相同的病症,在同一時間內用統一方式進行灸治,甲患者的各種傳感則是十分良好,而乙患者則是及其遲鈍或是難以發生。
3.環境好壞
    在溫暖安靜的環境裡,同時皮膚濕潤,思想集中,則灸感較易發生,而感傳速度也較快。反之,在寒冷,喧鬧,皮膚乾燥,同時和別人交淡思想分散時,則灸感多遲鈍或不能被感知,而速度也較慢。
4.病灶輕重
    灸感與病程的長短及病史的輕重有一定的關係,病輕者灸感相應性也就增強和出現;病重久者則各種灸感自然就會遲鈍與減弱。
5.操作的手法與心態

操作者技法熟練,認真耐心與急躁生疏,草率懷疑,也是影響灸感與灸效的一個重要因素。

討論區

日期: 2012-02-13

發表者是: 洪曉玲 shiao_ling1@yahoo.com.tw

主旨: 我想購買產品

請問
我住台灣 我想買以下產品可以幫我寄嗎?
如果可以 請問總金額+運費共多少?

1.有柄竹制溫灸盒 $125
2.特大號金屬溫灸棒 $100/支 --->2枝
3.(另外買一盒適合特大溫灸棒的艾條)
4.大號金屬溫灸棒 $40----->1枝
5.7mm 無煙小艾條 $45 每盒30枝,適用於大號金屬溫灸棒。
6.小號金屬溫灸棒 $40----->3枝
7.4mm 無煙小艾條 $75 每盒90枝,適用於小號金屬棒。
8.金絲艾 $80(100克)
9.無煙艾條 $40 一盒五枝
10.特級陳艾條 $60 一包十枝
11.清艾條 $30
12.極品金艾條 $120 一盒十枝
13.銅制火龍罐 $95
14.國醫神灸無煙艾粒 $20 一盒十四粒

請問上面 9~12 項的艾條是適用於溫灸盒而已嗎?還是可以放在溫灸棒?

日期: 2012-06-24

發表者是: 陳永慶

主旨: 回覆:我想購買產品

請問
我住台灣 我想買以下產品可以幫我寄嗎?
如果可以 請問總金額+運費共多少?
1.有柄竹制溫灸盒 $125
2.特大號金屬溫灸棒 $100/支 --->2枝
3.4mm 無煙小艾條 $75 每盒90枝,適用於小號金屬棒。
4.特級陳艾條 $60 一包十枝
5.極品金艾條 $120 一盒十枝
6.銅制火龍罐 $95
7.國醫神灸無煙艾粒 $20 一盒十四粒


搜尋網站

聯絡我們

元朗喬康艾灸養生館 新界元朗青山公路126二樓(即花旗銀行樓上) 93668323/2668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