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4 13:42
心律失常
又稱心悸,是指患者的心臟收縮的頻率異常,心跳異常,驚慌不安,不能自主或有脈搏跳動參差不齊的一種症候。各種心臟病、神經官能症、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等都能引起心悸。還可見於多種器質性病變或單純性功能障礙。
多因心氣不足,心血耗虛或心脈被痰瘀痺阻;或受驚;或運動過量;或痰熱內蘊,痰火上擾心神所致。
艾灸穴位:
心俞、巨闕、內關、神門、大陵、膽俞、足三里、復溜、脾俞、上巨虛、腎俞、太溪、氣海、關元等
2010-01-14 13:41
腎炎
又稱腎小球腎炎,屬中醫水腫範圍。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一般來說,急性腎炎多屬中醫陽水,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慢性腎炎多屬中醫陰水,多見於中老年人。
病變在肺、脾、腎,基本在腎。多因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所致。急性腎炎多由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起,日久不愈,三臟必虛,而致慢性腎炎。或先由三臟病變,功能失調而致水濕內停,復感風邪所致。
艾灸穴位:
脾俞、肺俞、膀胱俞、三焦俞、腎俞、命門、氣海、水分、足三里、復溜等
2010-01-14 13:38
癃閉
是指排尿困難,甚則閉塞不通,多屬危候,古語:大便七日、小便一日,過則危。現也稱為尿瀦留或尿閉。
多因腎虛而氣不化、膀胱不利所致。且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所致。如上焦肺熱氣壅,中焦濕熱不解,下焦腎陽不足,均可導致膀胱氣化無度而致病。
艾灸穴位:
腎俞、膀胱俞、中極、水道、三陰交、利尿穴、內關、歸來、小腸俞等
2010-01-14 13:31
坐骨神經痛
由腰4至骶3神經根組成,進入骨盆後在骶骼關節前經過,從坐骨大孔穿出梨狀肌臀部,沿股部後面至股後下1/3處分為脛神經及腓總神經。脛神經沿小腿後面下行至足底,腓總神經沿小腿前外側至足背。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的疼痛綜合症,其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坐骨神經痛病因尚未明確,且較少見;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則多見於椎管內病變及椎間盤、脊椎病變,或盆腔及骨盆疾患。本病屬痺症范圍。
治則:通經活絡。
主穴:腰夾脊穴、環跳、秩邊、委中。
配穴:腰痛加腎俞、關元俞;臀部痛加次翏;大腿後側痛加承扶、殷門;膝以下痛加足三里、陽陵泉、承山、昆侖。
2010-01-14 13:29
落枕
又稱頸部傷筋,俗稱錯枕、失枕。多由於露卧當風或睡眠時姿勢不當引起,多發於晨起之後。臨床常以一側頸部肌肉受損,活動受限為其特徵。多見於青壯年,冬春兩季發病較多。
本病多由於躺臥姿勢不良,枕頭過高或過低,枕頭軟、硬程度不當,使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處於高度伸展狀態,以致發生痙攣;也有因睡眠時,頸背部當風,受風寒侵襲,致使頸背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使局部肌筋強硬不和,活動欠利;少數患者因頸部突然扭轉或肩扛重物時,使部份肌肉扭傷或發生痙攣。
治則:疏風活絡,通經止痛。
主穴:天柱、大椎、肩外俞、肩中俞、阿是穴。
配穴:合谷、落枕、後溪、懸鐘、養老、風池。
2010-01-14 13:28
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指頸椎骨關節病變壓迫神經根、脊髓或血管,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以神經根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上肢部份或全部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肌營養不良,且以遠端為明顯的綜合症狀。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
本病的原因可歸納為:外部原因,也即各種慢性損傷造成頸椎及其周圍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內部原因,也即頸椎本身的退變。本病屬於祖國醫學‘痺症’ 、‘痙症’...
2010-01-14 13:27
肩周炎
又稱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症性疾病,多發於五十歲左右的人,女性多於男性,故有五十肩之稱。亦稱漏肩風或肩痺。
本病的發生,多與中年後氣血衰退,風寒濕邪乘虛侵入肩部或長期慢性勞損,致使經絡阻滯,氣血不能通暢,經筋失其所養而發病,亦有的與既往扭傷史有關。
治則: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主穴:肩翏、肩禺、阿是穴。
配穴:肩胛痛加肩貞、天宗;上臂痛加臂臑、曲池。
2010-01-14 13:24
梨狀肌綜合症
坐骨神經多從梨狀肌下緣穿過進入大腿後內側。梨狀肌損傷是導致梨狀肌綜合症的主要原因,大部份病人都有外傷史,如閃、扭、跨越、肩扛重物下蹲、負重行走及受涼等,可損傷梨狀肌,出現充血、水腫、痙攣、肥厚等現象,從而刺激和壓迫坐骨神經,而出現的一側臀腿疼痛為主的病症,稱為梨狀肌綜合症。祖國醫學認為是氣滯血瘀、寒濕凝聚所致,屬於筋痺等范圍。
治則:溫通經絡,行氣活血。
主穴:環跳、秩邊、阿是穴、承扶、殷門、委中。
配穴:隨証選加陽陵泉、昆侖、承山、懸鐘。濕重加陰陵泉;瘀血加足三里。
2010-01-14 13:23
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髓核從纖維環的破裂處突出,壓迫脊神經根,而引起以坐骨神經痛為主的臨床綜合症。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較為常見疾病,多發於青壯年。最常見的原因是在沒有防御的情況下搬運或抬重物,長時間彎腰後猛然直腰。
腰椎間盤突出症屬中醫學的腰痛、痺証范圍。
治則:舒筋活絡。
主穴:阿是穴、腰夾脊穴、殷門、承山。
配穴:後溪、足三里、昆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