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雷火艾灸與高血壓

2012-01-30 11:45

雷火艾灸與高血壓

 

高血壓是人體內體循環動脈壓持續升高的一種疾病,可分為源發性高血壓(佔95%)以上和繼發性高血壓(佔5%)。臨床上表現眩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失眠,手指麻木等症狀。

 

中醫認為:

在中醫古醫學記載中,並無高血壓這個病名,而以臨床症狀「眩暈」、「頭痛」診斷,這些病的產生與心、肝、腎、脾陰陽失調,陽氣過旺,沖脈、任脈、經絡相搏有關。高血壓患者多發生眩暈頭痛,是屬於肝陽過旺。《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五臟生成》指出「是以頭痛癲疾,下虛上實」,又在《靈樞‧海論》記載「腦為髓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還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談到「是以木郁發之,甚則耳鳴旋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古代醫書還記載此病的病因病機為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是病也。後有醫家認為,因痰証可導致眩暈,因虛証可導致眩暈,因瘀血可導致頭痛目眩。

 

  1. 病因

人的情志發生失常,如長期喜怒無常,懮思過度,精神緊張,致使肝氣不舒,郁結,久而生火化風,火性上熏,風陽上亢,致使本病發生。飲食內傷,過飲膏梁厚味,肥甘之物,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濁壅遏,久壅溫化而生火,火邪灼傷精液而成痰濁,濁氣夾肝風,上犯腦竅,故而7頭痛眩暈。年老體衰,疲勞過度,也會引起腎陰虛損,肝失滋潤,肝陰不足,肝陽偏亢,上懮犯病。

 

心與肝腎關系密切,腎水能濟心火,水火相濟,則心腎代謝功能正常。若腎水不足,肝失滋潤,則肝陽偏盛,反可致心火犯肝,肝藏血、心主血,即心火盛,則肝傷陰,導致肝陽上亢。也就是飲食失調,脾胃內傷,失去健運,積久生痰,痰濁化濕,上熏清竅,變生本病。長期反復發病,易導致沖、任二脈常相搏,致使腎陰腎陽虛損,腎水不能正常濟心與肝,心火肝風內生上亢,引起高血壓。

 

  1. 臨床症狀

頭暈、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眼花、耳鳴、心悸失眠、手指麻木為伴隨症狀。這些病的產生主要為肝腎陰虛,心火上炎,肝陽上亢,氣血上逆,陰虛陽亢,上盛下虛;風火結生,灼津生痰,痰濕壅盛,清陽不升而犯病。

  1. 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耳鳴,頭重腳輕,失眠多夢,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乾,尿赤,大便結躁,腰膝酸軟,手腳心發熱,舌紅苔少,脈弦有力,或脈弦細數。
  2. 肝腎陰虛:頭暈,眼花,耳鳴,腰腿乏力,五心煩熱,氣急胸悶,失眠心悸,遺精,口渴少津,舌質乾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而數。
  3. 痰濕內壅:頭脹腦重,眩暈且痛,胸腹悶脹,嘔吐痰涎,不欲納食,肢重麻木,形體肥胖,行動不靈,舌質肥大有齒印,舌苔厚膩,脈弦而滑。

 

雷火灸療法:

治療法則:以疏肝平陽,益氣活血,養陰滋肝益腎,祛痰化濁為主。

灸療部位:肝區;穴位:百會、肝俞、曲池。頭暈痛加風池;失眠加神門;肝陽上亢加太沖;陰虛陽亢加雙側三陰交、太溪;陰陽兩虛加雙側三陰交、太溪;心悸加內關。

 

灸語:

在肝部施行溫灸,是解除肝部氣血郁結,疏理肝氣的作用,配腧穴以達到引邪外出,風邪宣泄,肝平則病緩。百會、曲池能疏風宣熱,活血行氣;肝經原穴太沖,能潛陽降火;頭暈痛加風池,祛風清利頭目平陽;失眠加神門、三陰交,養心安神,調和心腎;陰虛陽亢,取雙腎俞、雙太溪滋陰降火,取三陰交、足三里滋補肝脾之陰化濁。

 

參考文獻:雷火灸療法

 

以上內容,只供參考,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性別、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建議您,若有任何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

搜尋網站

聯絡我們

元朗喬康艾灸養生館 新界元朗青山公路126二樓(即花旗銀行樓上) 93668323/26688460